找到相关内容609篇,用时17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以唯识论的观点谈修行中的各种无明

    讨论这些无明业种的情形。   三、无明的种类  在如来藏中的无明有根本无明与尘沙无明两种,而在第六中的无明称为枝末无明,又称为一念无明,分别叙述于下:   (1)根本无明:   这包括真如所起最初的一...组成。   (3)枝末无明:   此又称一念无明,是众生由一念起多念的原因,形成众生的我执,我障,使众生因有我而贪爱所见所思的各种境界。枝末无明是较粗的无明,较易查觉,它是第六的障碍,使第六不得清净...

    紫虚居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181373053.html
  • 唯识学与现象学中的“自身意识”与“自我意识”问题

    中都被看作是一类的意识,即“感官意识”或“色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一、依同一色根,二、缘同一色境,三、共缘现在境,四、皆只有现量,五、皆有间断。[11]   第六不同于前五。它不再是“色识”,...主张“意识”要优于前五。这也适用于第七和第八。故而前五为五“色根”,后三为三“意根”。   但第六的“意”(Manas)与第七、八的“意”不同。我们这里先按欧阳渐或印顺的说法将“意”理解...

    倪梁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2646601.html
  • 楞严经“七处征心”讲解(元音老人)

    。我们的真如佛性,即真心,本来具足智慧德相,本来就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但由于无明的熏染,真心中生出了妄心,智慧变成了:大圆镜智变成第八、平等性智变成第七、妙观察智变成第六、成所作智变成前五。第八叫阿赖耶识,其功用就象一个大仓库,不管好坏各种念头都往里收藏;第七叫末那,是第六的根子,叫意根,执着有我,因为有我之故,一切都为我着想;第六,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意识,...

    元音老人讲述(《楞严要解》)

    |楞严经|七处征心|菩提心|般若|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8/10230913328.html
  • 唯识学——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

    已知境类比度量而正知之。第三是“非量”,是指谬误之量,于境上“非可现知明白而照,又非可比拟推度而知”,无境体可量度而起心量。在八中,前五与第八,只有一个“现量”;第七只有一个“非量”;第六识通具三量。  现在再论心识的功能,就比较清楚了。前五在境上,运作本是“现量”、是离分别名相的“自性分别”、“无异分别”,是于境上照知境体自相的,并无染着。但是,当第六参与运作时,情形即时翻转。第六...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20753817.html
  • 唯识学--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

    ";第六识通具三量。  现在再论心识的功能,就比较清楚了。前五在境上,运作本是"现量"、是离分别名相的"自性分别"、"无异分别",是于境上照知境体自相的,并无染着。但是,当第六参与运作时,情形即时翻转。第六把境相比较分类,安立假名,于过去经验、常识来判断现在的处境;更与第七同根执"我"为实,变本加厉地"计度分别"、无中生有、三心四相林立,起谬误心量。这个第六的功能以第七为核心,形成了"...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62860605.html
  • 生死与缘起

    。以取著故,于是转入第六,成善恶因种入第八。第七以我见我慢而生攀缘。于是更支配第六识造善恶业。以致覆障第八不得显现,因而落入六 道生死。故众生临命终时,一生所造善恶诸业,俱时现前。这便是因为第八识净种子不得现前故,于是随业流转,不得自在。  如果众生以净戒因缘故,不令五取著于尘,于是第六可得无过。第六无过故,于是第七不生攀缘。不以我见我慢攀缘故,便可无善恶诸业。无业因缘故,便可出六...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31160405.html
  • 长安佛教宗派义理研究——解析慈恩宗对外道的批破

    于第七第六与生俱来的执著以及由第六思辨分别而产生的执著。再者是破法执,主要批驳数论和胜论的观点,同时对其他外道进行批驳,进而又对俱生法执和分别法执进行论述,指出法执也是来自于第七第六的执著以及第六的思辨分别而起的执著。   二、破我执   关于我执,一般人所具有的只是一种虽根深蒂固确又模糊含混的概念。能够理论化,体系化的表达此类观念则是数论、胜论、大自在天、七外道和顺世外道。...

    高扬扬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8323293385.html
  • 通往天国和佛土之路——禅定意识和般若中观中的合壁

    的人,既处于“五浊恶世”之中;又沉溺于“生死苦海”之内,怎样才能使自己解脱呢?佛教说,这必须“断烦恼”,只有斩断了烦恼,才能了生死,才能达到涅槃和解脱。烦恼的根子在于末那的“我执”,而人的理智——第六意识尚处于其奴役和污染之下,阿赖耶识内善善恶恶的业力种子——烦恼又是无穷无尽,这个烦恼又怎么断得了呢?佛教认为,这就必须通过禅定和般若双管齐下的方法,加强和优化第六意识的理智力量,使它不受末那的污染...

    冯学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10639360.html
  • 试论阿赖耶识存在之必然性

    仍然是依因缘所成,生灭变现,从无始以来恒时现行生起,常无间断,由于依前七的熏力熏发出来的种子,依第六善恶的熏力生起现行,或为人天、或为畜生,展转相续,开展迷界的宇宙,作生死轮回的主体。反而言之,如果...建立阿赖耶识的思想,其主要目的,是为解决业果缘起相续的问题;因为小乘学者主张有间断的第六,却不知六之外,另有一个恒常相续,始终执持   有情生命的无间断的心识(阿赖耶识)存在,所以,如果说除了小乘所...

    理证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31553339.html
  • 论末那在转凡成圣中的作用

    manas,华译为意,即周徧思维的心理作用。末那识华译为意,与第六意识同名,然取义不同。末那是意即,故可简称为意,属持业释。第六是依意为根而生的,故名意识,属依主释,此与五的取名相同,如依眼为根而生的名目艮识。为了六、七两在文字上的分别,故第七仍存梵名称末那第六名意识。   末那意有二义,即依上与思量。於中唯取思量义,因依止义不独限於第七,凡是所依的法,皆可说为依止。而思量义则不然...

    性 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82956527.html